用心于中道·专文阐释和谐思维之先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人作为有目的、有感觉的存在就难以避免地会感到痛苦——而正因为人类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痛苦,他也就成了受激情支配的存在。”因此,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多少受激情支配的有志青年的一种向往,叶政中就是其中一个,他也是最早一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员之一。
在抗美援朝期间,他作为一名21军62师高射炮营的文化教员一直与战士生活在最前方。当美国的炮弹、燃烧弹将大片山头的松林拦腰烧焦,他却已经开始思考孔子、孙中山、马克思三者之间的同一性,当他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深造时,更加用心于“中道”,并在此后对一篇《中庸是宇宙人类的祥和之道》做了详细的阐释。“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现已为学人所推重。从朝鲜战场回来,叶政中转业为调干生。反右后,他又被远派新疆等地劳动。等他从新疆回来时,那些留在新疆军区建设兵团的两大箱书都成了兵团官兵们的卷烟纸了,他只能挑着随身衣物回到了金华九十岁祖母的身边。
圣维托克的雨果说,“有经验的才智之士,若能一点点学习,将是伟大美德的一个来源。首先学习不执著于可见和短暂的事物,以便之后能够把它们全部抛掉。”叶政中似乎朝着这个方向走,但似乎又走了回头路。因为可见和短暂的事物构成了我们的一生,而我们所留恋的也是这些可见和短暂的事物所构成的美的印象。近三十年来,叶政中与毕民望、陈尧山、章寿松、刘江(刘江是62师战友)等书画名家相交甚厚,在给毕民望《蛮石斋印集》所作序中,叶政中写到“十年沧桑,而今竟有四年等于四十年之慨”,又引明苏宣《印略自序》云“出秦汉以下八代印章纵观之,而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八个字说的也就不只是印章之道了,是人的个性。叶政中撰述甚丰,都未成集。其主要业绩正如其老师华东师大副校长林远所云:“弘扬孔子、孙子文武两圣,自成一家。”
后记
叶政中深感时世之易变,如锅中沸水,虽明道之难如人不能独立于云端,却又孜孜以求于明道见性。“当各种既定的联系未变时,我们应该根据‘是就是是’和‘非就是非’(A是A,B是B)来理解他们。但是,当它们已经改变、不再保持原样时,我们应该求助于‘矛盾的逻辑’,我们一定要说‘是又不是’,它们存在又不存在。”普列汉诺夫所说的辩证法,正可以用来说明当叶政中还坚持“是就是是”的时候,他所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已经处于“是又不是”的状态之中,其他人也习惯了这种“是又不是”的口径,以致他们把“是就是是”当作了迂腐之论。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吉沙尔丹要说,“所有的城邦、国家和王国都是要灭亡的(即阶级是要消灭的)”,人们立身处世,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或许更为形象的只是笛卡尔说过的,“我的全部计划只是离开变动的土壤,找到岩石和黏土。”叶政中所追求的中庸正道(有原则的、正确的中和作用之道)就是他所要找到的“岩石和黏土”吧?
“君子赠人以言”,临别,叶政中老师赠言是:“大道能容物,明时无弃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