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周永志,1938年出生,字良廉,别署八面野樵,浙江东阳人。中国十大书法家、当代书坛巨匠、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协会副主席、北京周永志书法艺术研究院顾问、北京央文国际艺术经理人机构签约艺术家、中国精品艺术特约顾问、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书刊编委员会理事、横店影视城周永志艺术馆馆长。其书法取法赵孟頫、张旭、怀素等历代书家,作品在国内国际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并数次赴约到世界各地交流展出。作品被云南扎西碑林管委会、北京龙吟雅风文化艺术研究院、日本东洋教育文化研究所、日本制药株式会社、中国长城博物馆(国家级)、上海小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收藏,近年来作品更是受到演艺界、收藏界、商界知名人士的热捧与投资收藏,并应邀为影视界名流、知名企业家题写座右铭、公司牌匾。其书法被选入《当代书坛巨匠》、《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收藏大典》、《中国十大书法家》、《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家》(当代卷)、《2008北京奥运书画拍卖作品专辑》(珍藏版)等名家书法著作中。其书作艺术特点以个性显明独特著称。《中国收藏》评其书法:“笔势纵横、气势美、意境美、三美结合,”《艺术与价值》点评周永志的书法“大气磅礴,挥洒自如,一时急泻如风雨雷电,一时平静如松生空谷.....”先后出版《赤松黄大仙仙乡古诗词》《唐宋诗词》《奥运中国源》《好运来虎字成语挂历》等草书作品。
练出来的书法家
上午九点,走进市区新建巷周永志老师的家,只见他正握笔疾书,见到记者的到来,周永志老师才放下手中的毛笔,热情地开始招呼起来。
周永志的书法取自张旭、怀素等历代名家,作品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并到日本、香港展出,多幅书作被日本东洋教育研究社、北京协美国际书画研究院等单位收藏。连书法巨擘欧阳中石也对他的字赞不绝口:“将书法的气度与韵致,精制与飘逸,疏朗与浑朴等风神特质保留与继承而又得以出色创造的发展,结构精严而朗秀,练达平正中极尽虚实,擒纵之变,表现出豪放充沛的气象。”
然而,写得这么一首好字的周永志,你可曾想到当初他曾被笑称为“鸡爪老师”。回忆起自己当初练习书法的经历,周永志笑着说练字是逼出来的。
周永志原来是横店镇后岑山苦竹岭村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周永志到金华市琅玡中学当高中语文教师。在一篇题为《学书趣谈》的回忆文章中,周永志这样写道:“我的毛笔字写得不好,直到1959年我从师范学院毕业参加工作,字仍写得像‘鸡爪’一样难看。那时我在农村中学教语文,经常有村民找上门来,请我写箩筐、扁担、斗笠上的字,遇上喜事还请我写对联。我总是想方设法推辞。有一次,一名老农拿着一对打算送给外甥结婚用的挂轴,要我在挂轴上写字。我实在推辞不掉,只好硬着头皮写。老农回家后大怒说,‘过去小学老师都写得一手好字,想不到现在中学老师写的字像鸡爪。这样的挂轴送给外甥,我和外甥的面子都要丢光了。’于是,老农重新买了一对挂轴,另请当地医院一名老中医写。”
这件事对周永志的打击很大,立志要写一手漂亮的字。在这以后的五年里,他从不间断,奋发地练习毛笔字,临习了赵孟頫、张旭、怀素等名家字帖。每天的午睡时间、晚上办公后的时间他几乎都花在了练字上。练了五年,他的字开始拿得出手。当地的农民也开始重新找他写字,连学校和区里的布告、标语、横幅也由他提笔。“五一路菜市场”、“永乐苑”、“玉壶宾馆”等市区多处字匾均由他题写。
如今,周永志的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并到日本、香港展出,多幅书法作品被日本东洋教育研究社、北京协美国际书画研究院等单位收藏。《中国收藏》评价周永志的书法,“笔势纵横,淋漓痛快。师古而不泥古,勇于突破,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香港书法家评论他的字“形体美、气势美、意境美三美结合,颇具道家气韵”。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称周永志的字“行笔中起运转止,无不丝丝入扣……沉着从容,提按顿挫,无不运作自如,似成竹之在胸”。尽管收到这么多好的评价,周永志仍旧笔耕不辍,坚持每天苦练书法,早上6点到11点,都是他志练习书法的时间,若不是有特殊情况,这一习惯便是雷打不动,十几年来都是如此。
鲜为人知的书法家
近年来,随着媒体、杂志等的宣传介绍,周永志声名鹊起,在我国书法界也有了一定的名气。经常有组织邀请他参加各类活动,还有不少刊物向他征稿、编书。《当代书坛巨匠》更是把他和国内书法名家沈鹏、欧阳中石、李铎、王学仲等同列为“巨匠”,向他征稿,将他作名家介绍。今年年初,周永志刚参加完2012海口新年艺术展览,收到了一致的好评。近日,他又积极创作,为4月份婺城区教研局主办的周永志书法作品展以及5月份杭州西子画院的书法展准备作品。而这样一位在外驰声走誉的书法家,在金华却鲜有人知。
2011年,周永志也在东阳博物馆举办的个人书法展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大概就是因为金华本地人对他的了解太少了。第一次将周永志的面孔带到金华人面前是源于《金华晚报》2008年8月8日D21版的一篇《奥运中国源》。
当时,《艺术与价值》、《中国收藏》、《书法报》、《中国酒文化》等报刊相继刊登了周永志的12幅奥运“中国源”书法作品。《艺术与价值》的执行主编张润喜还亲自撰文点评周永志的12幅奥运“中国源”书法作品,称赞该作品“大气磅礴、挥洒自如。同时,周永志的12幅奥运“中国源”书法作品已由杭州“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875年的杭州王星记扇厂制作成工艺纸扇,并将作为奥运工艺扇公开发行。《金华晚报》的记者何百林注意到了这件事,并且惊讶得发现周永志原来是金华人,于是就写了《奥运中国源》一文,将周永志老师带到了大家面前。
奥运中国源一文写的是周永志通过自己考证出的12个奥运会项目在中国的起源。周永志通过考证这12个奥运会比赛项目的中国源头后,根据12个项目的考证情况,分别写了一首七言诗,以方便人们记住这12个项目在中国的起源。写好七言诗后,他决定用草书的形式将12首诗写成书法作品。为写好这12首奥运“中国源”诗作,他反复练习,精心安排,最后用横式、竖式、扇式三种格式写成了12幅奥运“中国源”书法作品。
风格独树一帜的书法家
周永志擅长草书,他自称自己是一草根书法爱好者。远看是画,近看是字。如巨石天降,轰然坠地;如惊鸿乍起,无迹可寻。这是他独树一帜的风格。问及怎么想到要这样写字,周永志透露了创作灵感来源。
1998年,受双龙风景区邀请,周永志去帮忙开发仙瀑洞,任务是体验过后题一首诗。这样,他不得不深入洞穴,亲身感悟。任务结束后,由于对仙瀑洞印象太深了,当他拿起毛笔写字时,洞里的景物就像印在了他的脑子里,以至于写字都受其影响。当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挡在面前时,他笔下便会浓墨重彩地写出一个大字,独占一行;当看到空的地方时,他又会在纸上留白;而当看到路边的小石头时,他又会写出一些微留雪痕的小字来。就是这样一次特殊经历,让他的草书达到了“字”“景”合一的程度。
2009年9月,周永志受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书画鉴赏及交流笔会”活动。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去北京。
据周永志回忆,当时参加笔会的多是我国的“老部长”、“老将军”,还有一些是在我国书法界比较有名气的大书法家。“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能被邀请参加这样的活动,真是三生有幸。”当时,笔会现场挂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周永志的作品也在其中。
周永志说,参加笔会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刚开始也不敢多和别人交流,只是静静地坐在位置上。休息时,突然有人走到他面前,和他说话。原来,在满墙的书法作品中,周永志的作品吸引了台下众多的目光。因为他的作品“近看是一幅字,远看却是一幅画”。
因为作品与众不同,周永志一下子成了现场的“明星”。“老部长”、“老将军”们纷纷走过来和他交流书法,有的向他索要作品,有的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他们不仅要我的作品,还和我合影留念。”周永志说,带去的作品全被人要了去,现场还写了不少,当时他真有种当明星的感觉,没想到他的作品如此受人肯定和喜爱,要知道在这些老同志的手里,不知道有多少名家字画呢。他还记得当时有个老同志,不仅在台下和他合影,还把他的作品拿到台上展示,并再次拍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