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打官司”变为“打相识” 聘“老娘舅”调处“老难题”
日前,原告周某和被告许某一起来到区法院立案庭人民调解室,感谢调解员的热心帮忙,为本已大动肝火的他们朋友俩成功调解了交通事故纠纷。许某说,如果不是通过“诉调衔接”机制帮我们调解成功,我们两个多年的老朋友这次打官司可能要打成了陌路人,真是不打不相识。
打官司怎么变成了打相识?婺城法院副院长林慧君透露了事情真相。原来,去年3月许某邀请周某帮助到江西为其洽谈机器设备业务,许某驾车出事,造成周某多处受伤较重。由此,两个朋友间为医护等赔偿费用和时间产生严重分歧,最后把官司打到了婺城法院。法院收到周某的起诉后对案件进行了分析,决定启动“诉调衔接”机制,仅用几个小时就调解成功,并通过了法院的司法确认。
像这样通过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的方式调处民商事纠纷,在婺城区已是家常便饭。近年来,随着婺城区经济的发展和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各类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上访和案件数量也不断增加,2009年仅区法院就收到起诉案件1万多件,案件数量在全市仅次于义乌。案件的增加不仅给人手不足的政法系统带来了压力,而且由于案件多执行难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增加了不和谐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婺城区委区政府从创新机制入手,整合政法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发挥民间调解作用,推行“老娘舅和调”机制和“诉调衔接”机制,在全区构建了一个“组团公式服务、网格化管理”的大调解机制。
推行“老娘舅和调”机制,聘请“老娘舅”化解群众身边的各种“老难题”,这是婺城区推进大调解格局建设的一个重要做法。一方面,我区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要求,村村配备调解员,进一步充实了村社调解人员,并聘请了一批社会上有威信、讲原则、热心公益的村(居)民兼任调解员。据区司法局局长章锦新介绍,目前全区有2000多个调解经验丰富的“老娘舅”。另一方面,结合近年企业矛盾纠纷增加的趋势,一改过去送调解服务到企业的做法,探索直接把调解组织建到了企业内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内部纠纷调解力度。截至目前已在54家企业建立了相关组织,共聘请了100多名调解员。
与此同时,婺城法院在全市率先推出了“诉调衔接”机制,在区法院立案庭和三个基层法庭配备了9个专职从事息诉息访、协助群众进行民间自行调解的人民调解员,以调解的形式解决一些民商事纠纷,变“打官司”为“打相识”。为取得更好效果,法院还专门选拔了28名法官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员,分配到各基层司法所。婺城法院院长张永伟说,我们克服人手紧缺,腾出力量深入基层,目的是更好的帮助培训村企调解人员,把关和指导纠纷调处,提供法律咨询和司法确认,有效促进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据了解,今年前3个月,婺城法院在已受理的1532件民商事案件中,其中诉前委托调解成功并通过司法确认其效力的案件有387件、诉中委托调解成功的有66件,共计453件,占已受理民商事案件的29.6%,有效实现纠纷分流和便民利民,使该院诉调衔接工作再次走在全市前列。
和则两都利,斗者两更伤。经过几年的创新和实践,这种用“和”法巧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办法,不仅调解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使群众在矛盾纠纷中实现了双嬴,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根据初步统计,全区上半年工发生各类纠纷769起,调解成功739。
如今,婺城已基本形成了包括交通调解、警察调解等行业调解在内的全社会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大格局,“有纠纷找老娘舅、能调解不打官司”更是成为坊间百姓的一个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