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井,字定一,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五兵团十七军文工团,1951年6月进铁路工作,现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金华铁路地区武术协会主席暨金华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及《中华武术文化报》记者等职,其主要事迹录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丛书等,荣获首届中国武术家武术成就奖。
高高的个子,精瘦的体型,身板硬朗,初见80高龄的廖井,岁月已斑白了他的头发,唯有一双鹰眼双目闪烁精光,张扬着一股武术之魂。
如果说有人从一生下来就会几下拳脚功夫,那说的就是廖井。廖井出生于河南的一个武术世家,他的祖父廖仲久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僧,法号释徳智,后因少林寺过火被烧,他还俗回到金华,在清波门做起了小生意。廖井从小就跟随祖父,3岁开始学习少林武功,5岁就到嵩山少林寺拜师,是第十三代俗家弟子,法号释永华,祖父本来教习他学武只求个身强体壮,但小廖井显示出了惊人的武学天赋,13岁就在一次全国民间国术邀请赛上夺魁。1943年,祖父去世,廖井悲痛之余决心将武术发扬,继续求拜名师,先后向万籁声、王菊荣、彭良明等武术名家虚心学艺,武功技艺精益求精,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特别善舞少林滚枪刀和还魂枪。
参加工作后,廖井在工作之余坚持习武不殆,并开始着手收集中华武术资料。在廖井的房间,除却一张床,就是各种书橱,一个就放着满满的武术书刊,一个则放着满满的奖牌证书。提出要拍照留念,廖井对着满桌子的奖牌、勋章,独独挑了一块颜色有些褪去的铜牌挂在了脖子上,仔细一看,这不是什么大型比赛的奖牌,只是一块纪念币,却是他所赢得的最骄傲的胜利。
早在1966年,廖井就受邀担任浙江省第二届武术比赛副裁判长,1980年,经过武术与理论的考核,他被批准为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在参加完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之后,廖井就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为了参加国际武术比赛,廖井在每日坚持练功习武的基础上,抓住点滴的时间研讨中华武术理论,甚至当起了小外孙的学生,年近花甲重拾外语。1985年12月,经过勤奋苦学,廖井终于通过了考核,获得了中国一级武术裁判的证书和裁判章。1988年,当中国首届国际武术节邀请赛检录裁判的聘请书寄到家中时,廖井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看到大赛发放的纪念奖牌,他的回忆里总是充满骄傲和自豪。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股气。廖井的武术之道一直秉承的就是一个“德”字,即习武之人必备的“武德”,以武会友、无私奉献是廖井所崇尚的武术精神。从中国首届国际武术节回来后,廖井立马就主持开办了武术裁判员学习班,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裁判实践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五十多年来,廖井以办武术队、武术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武术爱好者,在他的学生中,有的当上了电影武打演员,有的成了保安公司的保安人员,有的在公安部门担任教官,还有的远涉重洋,当上了武术教练……
在数十年的教练生涯中,廖井深深感到,随着中华武术的恢复和发扬光大,爱好武术的青少年与日俱增,但仅凭培训和辅导终究是有限,于是他决定自己出钱把祖传的民间套路挖掘整理出来,编辑成书,编写了《中国武术集》,出版《长板凳》、《两对棍》、《打虎棒》、《血溅刀》、《鸳鸯腿》等丛书,并在《武林》、《中华武术》、《体坛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500篇有关武术的文章。
一走进廖井的家,客厅正前方就挂着一张全家福,四世同堂,是个名副其实的“武术之家”。廖井是“武痴”,连带着一家老小都是“武林高手”,大女儿廖剑伶善于剑术,二儿子廖剑侠长于软兵器,三女儿廖剑春工于凤头双钩,四女儿廖剑红则擅长长拳和双匕首,就连今年刚入学的曾外孙练起对子也是有模有样、阵仗十足,三女儿更是与他一起双双受邀参加1988年的国际武术节邀请赛,担任裁判。
从年少到花甲,廖井将一辈子都献给了中华武术,如今,已经80岁的廖井腿脚有些不好了,记性也有些差了,曾经刀、枪、棍、剑、飞镖等十八般武器样样齐全的“精武馆”也因为七年前的搬家而悉数装袋收拾起来了,但他的爱武之心不曾改变。廖井常说,“武术,是源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武术,发扬武术,中华武术之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