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博文,题目是《如果她是我妈妈,我愿意放弃什么?》:博主上班途中偶遇一位老年痴呆的农村老太,“衣服很脏,连脸上也粘着黑乎乎的东西,两根不同色的塑料绳绑在腰间,浑身酸臭,在车来车往的路间独自蹒跚”。这个被疏于照顾的老太,让博主拷问自己:真有一天,我的父母老得像孩子,需要靠别人帮忙才能完成吃喝拉撒睡了,我愿意放弃什么来换取他们继续舒适而有尊严的生活?
那篇博文,没有答案。可在婺城区乾西乡湖头村,却有这么一个女儿,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我愿意放弃工作、暂别家庭,承欢母亲膝下,以报养育之恩!
她叫陈秀珍(小名“春珠”),今年60岁。她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方金凤今年92岁。陈秀珍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衢县化工厂工作,在那里成家生子,生活了近40年。3年前,她的母亲突然中风,退休后被企业高薪聘用的陈秀珍为照顾母亲,毅然辞职,暂别了丈夫、儿子,搬回母亲身边生活。3年来,陈秀珍每个月呆在母亲身边的日子超过20天,让老人得到了细致、周到的照顾。
事实上,不仅仅陈秀珍孝心十分,方金凤其他一子三女,乃至孙辈、曾孙辈,皆对老人照顾有加,让老人对自己的生活连连称“好”。她说:“现在,社会好、经济条件好,我的子女对我更加好,我过得很有味!”这一家人尊老、敬老的故事不胫而走,成了湖头,以及周边村庄人人称羡的“孝道模范”家庭。
其实,如果不是三年前那一场疾病,方金凤和她的子女们之间,不会出现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尽管她的子女一直以来对她孝顺有加,但老人自给自足地活着,那些孝心多少显得有些平淡。3年前,方金凤突然中风了,故事由此开始——
为照顾中风老母好女儿“抛家舍业”
2010年11月的一天,天气寒冷。方金凤的外曾孙女、13岁的苗苗兴冲冲地跑来看外太婆,这是她每次来外婆家的“必修课”。这一次,一向身体健康的外太婆似乎有些反常,嘴角有些歪,假牙莫名其妙掉了出来,怎么也装不回去。苗苗吓坏了,返身跑到临近的外婆家求助……就这样,因为中风,方金凤独居老宅、自给自足的生活彻底打破了。
毕竟已年届九旬,方金凤这场疾病显得来势汹汹。治疗过程中,医生告诫子女:“老人不会有完全康复的可能了,即使充分治疗、勤加复健,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所恢复,但平时也不能缺少身边照顾的人。”听了医生的话,二女儿陈秀珍陷入了沉思:今后,该由谁来照顾母亲?兄妹轮流么?哥哥家经济条件不好,侄子还未娶妻,生活压力挺大,侄女孩子又小,需要嫂子帮助照顾;姐姐孙子年幼,需要她照顾;大妹女儿在杭州生活,刚刚生产;小妹儿子正读大学,做着一份保洁工作,还要在工作之余协助丈夫卖菜……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既心疼手足在生活中的难处,又希望母亲得到周到细致的照顾。陈秀珍索性下了决心——自己来承担大部分时间照顾母亲的责任。其实,彼时,陈秀珍虽然已经退休,但因她是技术型管理人员,被对口企业聘用,一年收入可达7万元。可是,面对中风的老母亲,她毅然辞去了那份工作。让她既内疚又欣慰的是,自己的决定得到了丈夫、儿子的支持。“两年多时间,我每个月留在母亲身边三周,回自己家呆一周,我丈夫从来没有抱怨过。即使我不在家,他也把家里的事办得井井有条。”陈秀珍说,她因此“很感谢丈夫”。
每天给母亲揉搓、按摩手脚;三餐搭配营养、照着老人的喜好做得软烂;每晚一次次起身,为老人盖被,协助她起床大小便……这三年里,陈秀珍有超过两年过着这样的日子。如今,母亲的身体大有好转,甚至可以自己挪移着走一走、活动活动了。陈秀珍的身体却大不如前,除了一些老毛病,今年她还首次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可她依然坚持衢州、金华两地奔波,为照顾母亲而尽力。当然,她也坦言:“相比前两年,今年我留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少了一些,主要是自己身体差了,感觉有点吃力。我和兄姐、妹妹说了,今后我照顾母亲半年,另外半年由他们轮流。对此,他们都很乐意。”
说起来,陈秀珍是兄妹间唯一上过大学的孩子。曾有邻里私下言语:“她受父母栽培最多,又当了工人,享受了比其他兄妹更好的生活条件,如今多照顾些老人也应该。”听到这样的话,陈秀珍没有不快,但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父母为子女奉献劳累了一辈子,年老体弱的时候,子女理应好好照顾他们,这是天经地义,是责任和义务,与子女读的书多或者少没有关系。当然,根据我家的情况,兄弟姐妹当中我的条件相对稍好,那就多承担一些,而其他兄弟姐妹也能自觉响应,这样就避免了矛盾,让大家相处更和谐、愉快。”
兄妹齐心反哺孝老形成家风
其实,三年来,陈秀珍照顾母亲并非孤军奋战,她的哥哥、姐姐和妹妹们,同样尽己所能,反哺老母亲。如果说,三年里,陈秀珍是在母亲身上花钱、花时间最多的孩子,那么,大哥陈兆藩就是花力气最多的那一个。
记者对方金凤的两间老宅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条条木头扶手。这是陈兆藩为方便母亲在屋子里走动而一条条钉起来的,从老人床前一直延续到饭堂。记者上前作了仔细观察,发现每一根木条都钉得很牢固,高低适中,正适合老人抓扶。其中,床前两三米的距离没有墙面等依靠物,木条底下就用铁管打了牢牢的地桩。显然,陈兆藩为此颇费心思。
陈秀珍印象很深的,还是大哥背着母亲就医的背影。2010年11月,方金凤初发病。当时天气严寒,反复出现雨雪天气。老宅门口的弄堂又窄又长,车子无法驶入。大哥背着母亲,一趟一趟往返家里、弄堂口,车上、医院……从一天一次到三天一次、五天一次,直到母亲完成全部治疗。
在陈秀珍回家的日子,陈兆藩和妻子王鲁琴从不推脱照顾老人的事。白天,王鲁琴为老人洗衣做饭;晚上,陈兆藩夜夜陪伴,照顾老人冷暖和大小便。显然,对于这样细心照顾自己的儿子,老人很觉得称心,常常念叨一句:“女儿们三好不如一顺,还是我儿子最顺心!”
此外,陈秀珍的姐妹们,同样心系母亲的生活。小妹秀珠做着一份保洁工作,常常乘中午短短的休息时间赶几里路来看老人,给老人送点好吃的,帮她洗个澡……大妹桂秀在母亲初发病时,正在杭州照顾产后的女儿。得知母亲需要照顾,她不顾自身疲劳,杭州金华两头跑,努力尽着为人子女的孝道。老人常年吃鸡蛋,桂秀就坚持供应鸡蛋,多年来从不间断。还有大姐,家庭负担很重,但也隔三差五赶来看望母亲。
更难得的是,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方金凤的孙子辈、曾孙辈也对她敬爱有加。记者两次前往方金凤家,都遇到了她的孙女、外孙女前来看她,给她带来糕点、水果,慢声细语地陪着她聊天。对此,方金凤显得很开心,她带点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家经常有人来的,有孙子、外孙,还有曾外孙,他们都是来看我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期待孝之正能量进入千家万户,让因孝而生的感动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