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古圣先贤在探索人生幸福的大道上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幸福观。
做人要知福惜福。福分来之不易,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老是生活在羡慕和抱怨中。在抱怨中工作和生活的人永远缺乏行动力,也无幸福感。其实家人平安、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受人尊重、有缘学习接触圣贤教诲都是福分。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境遇比我们差,生活比我们不幸的人。
物欲不可贪求。人心不足蛇吞象。明末清初有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爱因斯坦曾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知恩感恩报恩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做人要明白厚德载福的道理。福分要靠人的德行来承载,德不配位,就要出问题,有福分你也载不动。人若无德,享福也是暂时的。厚德才能载物,无德就无法承担。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官从政要讲官德,做人要讲道德。德是做人的根本。古人云:“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儒家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强调的是修身。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载就是承载;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我们的健康、财富、智慧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老祖宗用一个字来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载万物。相反是那句话?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你没有德行,享受的太大,奔驰、宝马、豪华别墅,顿顿饭都是上千上万,就是消耗自己的福报,折自己的福。要相信古人讲的话:“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做人要有敬畏心,要断恶修善。古人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行善积德就是在积福。
《论语》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天命”意为敬畏上天,顺应天理,也就是要敬畏自然规律。“大人”古时指天子诸侯等有德有位的人,因为“大人”负有替天行道的职责。“圣人之言”可理解为《经典》的教诲。古人说:“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这里的“惧”指的就是敬畏心。因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是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这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信念。
做人要敬畏天地、敬畏道德法律、敬畏良心,还要敬畏因果规律。如果说“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那是迷信。如果说“凡事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不是迷信,是规律。唯物辩证法就有辩证的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幸福是果,你的所作所为是因。古话说得好:“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下菩提树,开出吉祥花”。
如何成就幸福人生
懂得了中国传统的幸福观,对我们如何经营和成就幸福人生应该有所启发。
福田心耕。改变社会要从改变世道人心入手。改变命运要从改变人心入手。人要得福,也需要从“心”开始,从改变我们的心念开始。我们知道,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同样地,一个人的福报也是来自播种和耕耘,福田包括恩田、敬田、悲田。
第一种“恩田”,是以父母为代表,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知恩报恩,从报答父母之恩开始。古话说:百善孝为先。百善中“孝”放第一位。孝心开,百善才能开。
第二种“敬田”。有无对人、事、物的这份尊重的态度、这份恭敬心,对我们事业成功、人生幸福至关重要。古话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讲礼,目中无人,应对办事会处处碰壁。“贵人相助”往往都助有恭敬心的人。
第三种“悲田”,就是我们要生发慈悲心。什么是慈悲?慈,即与一切众生乐;悲,即拔一切众生苦。人一旦生发爱心、善心、慈悲心,他的心量就会放大,达到“不为己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境界了,就是圣贤之人。
福在布施。古人说:“入天路上,作福为先;功德林中,布施第一”。布施就是把自己的好东西给与他人。布施就是付出,就是“舍”得。“得”永远跟“舍”分不开,舍了才得,不舍就不得。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又分为外财布施与内财布施。用钱财帮助他人属外财布施。用我们的体力、劳动服务他人,像现在的志愿者、义工属内财布施。用道德学问去开导他人,解脱他的人生痛苦;或传授给他人谋生的技能等等属于“法布施”。无畏布施指令大众免于危难及病苦,不让大众生恐惧,要让别人看见你就生安定及欢喜心。比如对无钱治疗的病人给予医药方面的无私帮助;对处于恐惧之中的人给与安慰等。我们不伤害动物,不杀生,去放生也是无畏布施。布施能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布施可以克服我们对财物的贪着。如果经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贪着心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淡。布施可以增长我们的福德。做好工作、服务大众、关爱亲人、乐于助人都是布施。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往往存在于服务、付出和奉献之中。学会布施,我们就会在成就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中成就自身的快乐和幸福。布施看起来是给人,实质上是给自己。
吃亏是福。古德说:“不争不贪,福寿无边”。人要有克服“贪”念的决心和勇气。爱贪人便宜的人,被人瞧不起。
不贪便宜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有人抱怨,生活中老实人常常吃亏,而古人认为学会吃亏是做人的一种智慧。古话说:“吃得亏中亏,方得福外福,贪看天边月,失落手中珠”。老百姓也说“人吃亏,天补你”,还说“吃亏人常在,贪心死得快”。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者,贪也,贪得无厌。孔子的“三戒”说,既是养生智慧,也是做人的大道。
量大福大。把自己看得很大,世界就很小。把自己看得很小,世界就很大。有人说:一个人的事业成就有多大,与他的心量和肚量成正比。
《弟子规》中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你周边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不会看不起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是一种大气量。古德说: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只要我们能生发出一心为他人、为大众着想的公心,我们的思想境界就大大提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公心,与我们古圣先贤的存心是相应的。
所以,做人要不贪一己之利,不贪图享受。要立大志发大愿。要有为父母、为亲人、为家乡、为社会造福之心。《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享父母,孝之终也”。这是真正的大孝。孟子曰:“人人皆可为尧舜”。我们要效仿圣贤人的发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