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雅畈石楠塘村的盛世传奇
雅畈镇石楠塘村,这是一个养鸭人发现的风水宝地,这里曾盛传着一个一夜暴富的古老梦想,这天然护城河般三面环水一面山的构造让这里的人们尽享水路便利,在恬淡岁月里不断积累财富,开创了一代富甲金华的盛世传奇,更孕育出一番豪门隐士的别样奢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日前,记者走进了雅畈镇石楠塘村。
石楠塘村的形成缘起于一个养鸭人的传说
据徐氏第41代传人、今年81岁的村民徐康全介绍,石楠塘村的形成缘起于一个养鸭人的传说。时光倒退到数百年前,一名水鸭养殖大户率领着他的所有家当——数千只水鸭信步山野,他来自附近的西大路村,忽然,他的眼前出现一片近30亩的偌大水域,水边长满石楠树,养鸭人便唤之“石楠塘”。脚下一片不大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尽显人杰地灵之气,是个放鸭的好地方。他将水鸭放逐到这好山好水间嬉戏,不料,鸭子们迷恋这山水,迟迟不肯上岸来,养鸭人只得遵从鸭子们的意愿,在水边建起茅屋,搭起鸭棚居住,他便是石楠塘村的徐姓太公,名不可考。但徐姓太公名字到底叫什么,事实真相到底如何?记者决心追根究底。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的石楠塘村徐氏一系与西大路村徐氏已合编为一份徐氏宗谱,由现年70岁的徐康洪领衔编撰。当村中老人听说记者要查阅宗谱时,就热心地打电话联系了徐康洪。
在村办公室,记者查阅了徐康洪带来的徐氏宗谱。据徐氏宗谱49页记载:石楠塘村的徐氏太公徐添号柏亭,他为人禀性至孝,对母亲极尽孝道。有一次,徐添的母亲生病,徐添多方请医生医治,但都没有效果,母亲还是一病不起。徐添就想起了割股救母的办法,舍身救母,他从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和药放在一起,煮给母亲吃。
也许是孝心感动了上天,吃完肉后没多久,母亲的病竟然痊愈了。徐添“割股救母”的事迹也在当地传为佳话。当地村民纷纷说,家有节母,必生孝子,于是村民联名上报金华府、金华县。知府、知县听到这件事后,也为之十分感动,马上聘请徐添为饮宾(注: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介宾”。 )知府、知县还吹吹打打派人上门给徐添母子二人送牌匾(府县主闻其德,请为饮宾,俱给扁旌奖),以示鼓励。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间,徐添从西大路村分迁到石楠塘村,造房子买田地,娶石楠塘村姓李的女子为妻,成为石楠塘村徐姓的创业太公。
除了徐姓外,如今村中亦不乏龚姓子弟,石楠塘村的兴盛也少不了他们的功劳。据传龚氏原居五里开外的两个小村子,叫三南地、麻栗山,是两个比石楠塘历史更悠久的古村。当时这三南地因为发大水,移到了麻栗山。后来徐氏的儿子娶了麻栗山村的龚家姑娘进门,宜室宜家,人丁兴旺,代代繁衍。有一天,水漫三南地,徐氏便将龚氏全家人接到了石楠塘村,从此定居,远亲成了近邻。而后,麻栗山的村民惊羡这风水宝地,举村迁居于此。
石楠塘何以历经千百年而安然于世,享尽繁华。在村民的传说中,这大概与神灵的护佑有关。如今村中小山坡上依旧留存着一座本保殿。四平八稳的徽派建筑,殿前一左一右放置着两尊大型石炉,一边焚香,一边燃纸,为保神殿安全,殿内没有设窗,只有殿门上细密的木质方格斜斜地透进光亮。如今的本保殿因常年锁门,空气中弥散着蜡烛的味道,而殿内的高大青石柱却沉默地铭记着殿堂往日的繁盛与雄伟,“康熙秋菊时节修”、“雍正五年修”、“徐某某捐石柱一对”……以上石刻均记载了当时本保殿修缮和捐助情况。
烛台后一男一女两尊塑像与别处的关公、土地等塑像不同,依水而生的村子供奉的是水神滨水王夫妇,滨水王传为大禹王第二子,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其子嗣派往九州各处任司水吏,滨水王择居石楠塘,辖四方水利。
在村中老人的记忆里,每到稻谷丰收的季节,周边白杜塘、加全塘、西大路等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挑担赶来石楠塘村,借用这里的大、小两座水碓碾米加工,声势空前,有数千人之多,石楠塘亦由此成为后起之秀,跻身周围村落的核心。村里人出行几乎不走陆路,村边的武义江江边各有一处码头,其中一处位于祠堂正门前,是竹排码头,从与码头数米之隔的另一侧走过草木掩映的下行弯道,便是竹排码头的停靠处。发达的水上交通配置给这个村庄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有无尽的财富。
这里曾经盛传着一个一夜暴富的古老梦想
村民徐筑圃回忆当年祖上殷实的家境,道是拥有山林3000多亩,良田2000多亩,大水缸里装满白花花的银元,米筛盛着圆滚滚的珍珠,徐家太公更是一掷千金,捐助建造了金华市区通济桥的第三个桥墩,石头均是石楠塘村附近的山上开采的,用大竹排运到市区。
当时的石楠塘村富甲一方,各家富商纷纷在周遭圈地安置房产,在市区塔下寺也有徐家故里。家富至此,祖上经营着多少生意?当时年幼的徐筑圃无从得知,却对那传奇的发家史记忆深刻。
传说一日,正当壮年的徐家太公与爱妻一同沐浴更衣,忽闻门外窸窸窣窣的响动,透过门缝只见两个不相识的顽童正在往里窥视,妻子告诉他,前几日她独自沐浴时此二人也来偷窥。徐家太公上心下不痛快,想这是哪家的子弟,不懂规矩,倒要问问清楚,便推门追了出去,不想俩孩童箭步飞快,徐家太公直追到经堂山中,却忽然不见了孩童身影,只见面前一尊古墓,想起早年时听闻村中老人说起经堂山中有古墓,古墓之下有黄金,便动手挖了起来,不多时,两尊金光灿灿的金佛跃入眼帘,从天而降的第一桶金为徐家太公充实了足够的创业基金。
数百年来,相似的传奇在石楠塘频繁上演,最早可追溯至第一代富商徐际兆。据徐氏第43代传人徐祚梓介绍,最初,徐际兆雇着十几个伙计经营着酒坊小生意,不知何时在经堂山上发现了宝藏。一日夜近三更,他将酣睡的十名伙计唤醒,带队将金银挑回家,挑回的金、银装满了七只“七斗缸”。回到家中后,他招呼伙计们喝下陈酿黄酒,疲惫不堪的伙计们再次酣然入睡,他则独自一人将宝藏妥善收藏。待到第二日晨起,伙计们隐约记得昨夜挑回的宝藏,挑得很累,却实在觉得不可思议,只当是夜里做梦罢了。
直至解放后,亦有村民在地下挖出一箱袁大头银元,从此创业发家。自古以来,这里就盛传着一个一夜暴富的古老梦想,直到现在,村里亦有传言,大、小水碓各占一处高坡,高坡对着矮坡的位置埋着宝藏。
而这藏宝圣地源自一段近乎神话的民间传言。传说某地有块风水宝地,风水先生为此地的一户人家看完风水,泄露了天机,便从此失明,当家人许诺要将他养在家中安享晚年。果然,这家夫人诞下九子,纷纷入朝为官,被聘为重臣,这家则一度富甲一方。无奈当年的当家夫妇先后离世,留守家中的九位儿媳不愿好生供养风水先生,以鸡食相待。风水先生就生了一计,对九位儿媳说,风水若还想更好,就把当家人的墓挖了,结果坏了风水,九个儿子全部被杀。当时在墓前掘出一洞穴,飞出三只白鸽,一只飞到永康,一只飞到武义,最后一只飞到了石楠塘,意为风水轮流转,好风水转移到了石楠塘。
徐际兆听闻此事,便立下遗训,永守家园,并在水边建起了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