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古称婺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小邹鲁”之称。随着近几年政府对文化工作的日益重视,各行各业形成了一股空前的“文化热”。金华文化是什么?金华文化有什么特色?金华文化对金华人的生产生活及今后金华的发展都会有哪些影响作用?这些都是金华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帮热心婺文化的有志之士于2007年3月9日成立“婺文化研究会”。他们定期举办婺文化大讲堂、开展婺文化理论研讨会、出版婺文化系列丛书,忙得不亦乐乎。近日,记者采访了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国良先生。
声音
婺文化大讲堂,我们一定会办下去
在周国良眼里,婺文化大讲堂、婺文化丛书以及婺剧研究都是他的“孩子”。他这样介绍婺文化大讲堂与婺文化丛书:“我们当时考虑,老百姓不太可能去看书,于是借鉴杭州人文大讲堂的形式开设了婺文化大讲堂,侧重生动性,侧重口头传播,在普及推广方面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丛书用文字记录,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做课题研究,希望能为后人留下一些可供翻阅的资料。”
2007年3月9日,由市文化局和婺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婺文化大讲堂首度开讲,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陈国灿为市民们纵论婺文化的来龙去脉。“婺文化大讲堂第一讲是放在望江宾馆的,大约有200多慕名而来的听众,人虽不多但反响非常热烈,这给了我们继续办下去的信心。”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一种情感依恋和精神背景”、“金华历史名人研究”、“谱牒文化”、“纸证如山:民间文书述介”、“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的力量”、“金华历史名人系列之艾青讲座”、“金华历史名人系列之冯雪峰”、“金华地区礼俗音乐研究”每隔两个月相继在婺文化大讲堂开讲。
“我们虽然借鉴杭州人文大讲堂的形式,但与他们是有区别的。”周国良认为婺文化大讲堂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本土的文化现象、名人或者文化话题为主,这也是婺文化大讲堂的名称所决定的。另外因资金有限,婺文化大讲堂不能像人文大讲堂一样邀请全国的知名专家。“不过金华本土的专家也很优秀。”周国良强调。据了解,每位走上婺文化大讲堂的专家必须准备一份至少5000字的书面材料。对此,周国良解释我们设想坚持到了20讲时,就可以结集印刷出书。“一定要形成文字,一定要印刷出书才能保存下来。”周国良对纸质媒体有着天然的信任。
但婺文化大讲堂差不多有一年多没有开讲了。究其原因,周国良说:“主要是资金与场地的问题,我们认为大讲堂的地点要固定,这样可以增加婺文化大讲堂的影响力。而不是今天租宾馆的场地,下次又借学校的礼堂。不过这个请大家放心,只要有一个听众,我们都会把婺文化大讲堂办下去。等到新的大楼造好,我们将继续开办婺文化大讲堂。”面对未来,周国良很乐观,他坦言不可能只有一个听众,听众只会越来越多。
梦想
退休前出完200本婺文化丛书
婺文化是浙江三大传统地域文化之一,覆盖并影响衢州、丽水、建德等周边地区,其中婺州窑、婺剧、东阳木雕、金华火腿、板凳龙都是婺文化的重要内容,婺文化是金华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头,是建设文化大市的宝贵资源。
“前年我们出了12本,去年出了16本,如果把今年要出的12本书算上,婺文化丛书已经出了40本。”周国良高兴地说。婺文化丛书是周国良的一个情结,这还与他的一个梦想有关,这个梦想就是在退休前能编200本婺文化丛书。
据了解,相关作者要想把自己的出书计划列入婺文化丛书,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事。“首先课题要选得好,而且要写得好。最重要的还得先把书写出来,不得少于15万字,并经相关专家审阅,认为这本书够格才能列入婺文化丛书。”周国良进而解释:“只有严了,才能确保书的质量与学术价值。今年我们收到第三批婺文化丛书申报课题26项,经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会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12项课题通过审核批准立项,可获得由研究会提供的书号与部分经费补助。”
首批《婺文化丛书》共12本,即《婺文化论丛》、《张作楠评传》、《永康古今楹联》、《艾青·冯雪峰·潘漠华诗歌研究》、《刘焜诗文集粹》、《诸葛村与诸葛亮后裔》、《婺州家谱总汇》、《诗书遊金华》等。周国良介绍说:“这里有张根芳穷30年之功而作的《张作楠评传》,可谓是将金华藏书大家张作楠的一生铺陈纸上,事无巨细,考据甚深。而江源一直致力于家谱的收集与整理,开发与利用,他的《婺州家谱总汇》共60多万字。”
针对婺文化研讨会,周国良说:“最初设想来自浙江省第二届婺剧节暨金华第四届文化艺术节的一系列策划筹备工作,但当时没有思路,没有框架,就叫大家写成论文的样子,整理出来总汇成一本书。第二次就有经验了,主要是以婺剧研究为主线,今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
观点
研究地方性文化不能带功利
周国良原是金华市婺剧团的老生演员,现在正式拿工资的身份是艾青纪念馆、金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他最近忙着在整理一百部婺剧数据库,说起这个他有些兴奋,说:“等我这个‘工程’搞定,无论何时何地,大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随时看婺剧。”
对于为什么钟情婺文化这个问题,他想了想,认真地说:“两个字,喜欢;一个字,贱。”随即又说:“没有人要求我一个少儿图书馆馆长一定研究婺文化,即使研究,也没人给你定任务。因为喜欢了,所以愿意为之东奔西走,愿意夜晚守着孤灯守着寂寞作研究。我以为搞文化研究的,尤其是地方性文化研究,一定不能带功利。”
不带功利性去研究地方性文化,在现今这样浮躁的社会真的很难做到,但周国良以为这是做学问乃至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
(注:婺城新闻网站已开设婺文化相关专栏,对婺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去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