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婺城区笋竹产业发展掠影
竹农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毛竹林就是竹农们的“绿色银行”。毛竹是一种特色鲜明的优良生态经济植物,生长快,可以年年(或隔年)出笋,出的笋当年就能长成大竹子,次年就可以砍伐,成材利用快,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毛竹笋是营养丰富、滋味鲜美的森林功能蔬菜,具有多种养生保健功能。毛竹林在发展婺城农村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婺城区总面积2081820亩,其中林地总面积1260225亩,占全区总面积的60.5%,森林覆盖率52.8%,其中竹林面积1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13.4.%,列全市第二位。竹林主要分布在8个山区半山区乡镇,其中安地镇36636亩,塔石乡22314亩,沙畈乡20741亩,岭上乡13033亩,莘畈乡10118亩,琅琊镇5772亩,箬阳乡5529亩,长山乡4949亩。毛竹立竹量2172.67万株,笋竹产业年产值约1亿元。
效益上来了,问题也同样存在,部分竹农观念还停留在粗放型经营上,散户较多,自立门户,规模也就扩大不起来了。为提升毛竹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竹产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区积极开展毛竹低产林改造项目。项目自2006年启动以来,全区共完成毛竹低产林改造3.5万亩,占全区竹林面积的27%,建立示范基地1000余亩,发放补助资金661.70万元,受益农户0.4172万户。改造后的竹林地,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作为婺城区高产笋用林示范基地之一的沙贩乡乌云村,基地以土名“横栏”为示范核心区,面积80亩,现已建成毛竹林休闲观光旅游小道,毛竹林节水喷灌等设施,成立了金顺竹笋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笋竹两用林技术和“一竹三笋”高产栽培技术,引导和带动其他农户参与毛竹低产林改造。通过安装喷灌设施、深施生物有机肥、竹林地覆盖、合理伐竹留笋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出笋量和毛竹产量。特别是干旱年份,冬笋可提前40天开挖,产量比常规经营提高1倍以上,上市早、价格高,仅冬笋亩产值就达到1500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60%来自笋竹收入。
由此可见,毛竹低产林改造是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毛竹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山区林农收入有效的途径,也是扎实推进兴林富民工程建设的有效抓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就婺城区笋竹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来看,要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继续加大毛竹低产林改造力度,健全创新考核制度;在技术上、经营方式上建立示范点,以点带面;以龙头企业、大户为主体,组建笋竹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笋竹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基地,“将毛竹全身上下都利用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精心培育一产、开放壮大二产、加快发展三产”的竹产业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