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客”富商徐际兆的侠骨柔肠
富商徐际兆不喜奢华,常衣着朴素,云游四方,某日乘船抵达诸暨,入住寻常客栈,小二背后称他“一袋客”。“一袋客”在当时是对一袋白米闯天下的贫苦人的戏称,徐际兆心中恼怒却也默不作声。不多日,钱塘涨潮,吞没了村庄,淹没了万顷良田,数万灾民游走他乡,行乞为生。徐际兆见状甚是怜悯,忽又想起那“一袋客”的戏说,索性解一口闷气,买下自金华府到钱塘沿途所有的粮食,赈济灾民,不仅让那店小二瞠目结舌,更得到了灾民的一致拥戴。
当时,巧遇乾隆皇帝巡游江南,亦打算从附近县府调集粮米以缓解灾情,下属县府官员答复无米可购,却在街边见徐际兆义举,召来询问。徐际兆自知抢了帝王风头,心时慌了,三跪九叩到了乾隆皇帝面前,乾隆皇帝亦是个开明君主,豁然一笑,赏了徐际兆一个金华府南平乡司粮吏的官职。世事无常,两年后,粮仓起火,徐际兆获罪免职,不久后英年早逝。
徐际兆夫妇伉俪情深,徐际兆去世后,徐夫人一世守节。为表其贞烈,乾隆皇帝下诏封其为诰命夫人,按当时的礼制,谒见时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乾隆皇帝亦特令在村中为其立旌节牌坊。至今,牌坊依旧保存完好。牌坊通体由当地出产的青石打造,高约六米,造型肃穆,气度宏伟,顶上正面刻有贞妇名姓,背后即为乾隆圣旨。两侧各雕有一匹飞奔的骏马,其中靠东一侧为镂空浮雕,靠西的一侧则不然。
据徐康全介绍,当时牌坊揭牌讲究良辰吉日,为赶时间,靠西一侧的骏马便以如今的半成品状态问世。这旌节牌坊历来被村民视为荣耀,更一度成为村中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村民更在牌楼后面依势建了与其等高的学堂,让子孙后代日日瞻仰。
据徐氏宗谱记载,乾隆五年(1740年)十一月,乾隆皇帝下诏建造徐际兆之妻申氏等节妇、贞女、孝子等牌坊,徐际兆之妻旌节牌坊于乾隆六年三月吉日造成,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文革”期间,一些红卫兵想要将牌坊炸毁,好在当时担任大队支书的罗志春和大队长的徐康全极力反对,他们说“这是我们全村人的历史文物,是我们祖上留给我们的财富。”他联合村民劝阻红卫兵,才得以保卫旌节牌坊安然留世。
后来,村里修起了平坦的水泥路,而有心的村民们在贞烈牌坊下保留了一方青石地面,从模糊的石纹中依稀可见当时的路面构造,不同于寻常阡陌由单块青石板铺路,这里的路面中心用四、五块青石板铺出一条开阔大道,周围再用石子砌筑。是什么样的全民财富才能支撑起这样的公共设施建设?又是什么样的车水马龙才需要构筑这样的阳光大道?古村昔日的繁华不言而喻。
青石板的老街记录着古村昔日的盛世繁华
老街上的青石板是这个古村最年迈的记载,青石板古朴素雅,细密的划痕是岁月的年轮,不知曾有多少车马打这里经过,是归人,抑或是过客?哒哒的马蹄、辗转的车轮,还有那行人或急或徐的脚步,将那石子和青石轧出缺口,然后磨搓光润,循环反复。
古朴的老街小巷里,粉墙黛瓦,典型的江南建筑,两侧高高的院墙,爬着与古时相仿的藤蔓与青苔,家家门前延伸出一道用以登堂入室的青石台阶,街头巷尾设有一个拱形门,包围出一个相对独立的静谧空间,仿佛里面藏着一座小小的城,藏着富家闺秀不可诉说的心事,藏着古时富商难以揣测的商业哲学。
有心造访这古时不知是哪家的深宅大院,记者一进门便惊喜地邂逅了当年“石楠塘式的奢侈”——宅院内用青石板铺就的古朴地面,干爽舒适,韵味十足。房屋构造大抵都是中间一个天井,四周立着房梁,支撑起绕行的一条室内长廊,左厢房、右厢房、前厅、后厅,大抵对称。楼宇多为两层,楼下厅堂,楼上卧房,若赶上闲暇的雨季,便可一家人深锁院中,听那雨滴在头顶层层黛瓦间奏出一曲江南琴韵,在前厅或麻将、或象棋地“探索”一番当下休闲学。行至室内,只见雕梁画栋,梁柱角落里的马腿雕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门扉、窗棂、屋中桌椅,甚至是摆放花花草草的石台,都成为古人追求精致生活的实践版图,浮雕、浅雕、阴雕,技法精湛,耐人寻味,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当年老石楠塘人独特的家居美学。更有一处宅院,须你绕过邻家或高或矮的院墙,寻着一径小道,穿过一丛茂密的乔木,才能发现那宅院大门就藏在这乔木后面,这“豪门隐士”的作派令人甚是惊奇。
而这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筑自是那见证石楠塘四百多年盛世繁华的徐氏宗祠,徐氏宗祠照壁前为武义江,有小码头可供舟船停泊。
古往今来,它静静地目送每位石楠塘村人安全起航,又迎接他们凯旋归来。祠堂享受石楠塘历代子孙的拥戴和供养,目前正在经历近百年来的第五次修缮,村支书龚国中介绍,每次修缮村里都会请来有资质的文物保护施工队,每次施工仅搭架子就耗资不少。“这是重要的文物建筑,我们理应尽心尽责地保护好它。”龚国中说。
据记载,徐氏宗祠为明末建筑,由徐姓十二村共同出资修建。徐氏宗祠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占地近1047平方米,特别是其梁架结构全部采用石材,工程浩大,型制、雕刻古朴简练,具有鲜明的明代特征,展示了典型的明代风范。由于基本架构采用石材,能防火防蛀,故能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塌不倒,十分罕见。祠堂前立有四根旗杆,祠堂共三进,规模空前地占用了五个大开间,立地共98根青石柱,石柱上装饰马腿,祠堂两侧贴有对称的各八块连体砖烧瓷片,并非普通规模的民窑可以烧制,有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拿出游圆明园时的照片对照,惊奇地发现两处砖烧形态及形制十分相似,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委?不得而知,这亦成为石楠塘古祠的一大未解之谜。
新闻链接
扁旌奖
明清时期,匾额已经相当盛行并开始广泛存在于庆贺祝福的场合中。长者高寿、华厦落成、仕途荣升等皆通过赠送匾额方式来庆贺、歌颂,称赞受匾者。用匾额协调人际关系、表彰忠孝节义,从而宣传伦理道德观念,为当世和后世树立行为典范,已成为一种民风民俗。
官方往往将“扁表”作为褒奖方式来鼓励那些德行高尚、为民示范者。官方除了对那些民间德行高尚人士旌表赠匾之外,皇朝还在户政之养民、赋役、屯垦、农政,礼政之学校、宗法、正俗以及兵政之保甲等各方面赏匾奖励有功的地方官员或地方士绅。宋明理学的形成以后,官方赐匾旌表这一行为在明清时期已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