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论坛
禁令,严管私生活
观看黄色录像、不见义勇为、搞婚外情、不缴物业费、闯红灯……这些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不良行为,如今都以“禁令”的形式,纳入南通市公务员的行为准则。近日,该市针对公务员出台条例,明令禁止私生活中18类行为。
近年来,官员在“8小时外”道德败坏、品行低下的个案屡屡曝光,从“局长香艳日记”到官员“公费嫖娼”,个别公务员在个人私德问题上屡破底线,不仅损坏了干部形象,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推波助澜。
在此背景下,南通市瞄准官员私生活制定禁令,倘若严格执行,确实有积极的引导之意。正如南通市领导所说:公务员的道德底线,理应要高于普通百姓。百姓对此出发点也是拍手称好的。
不过,公众更为关注的是,这些规定如何监管到位?这些把公务员私生活规定得详尽细致的条条框框,该如何落到实处?实际上,过高或过低的标准,对公务员而言,就像过大或过小的皮鞋,再好看,也不一定合脚。在操作层面上,乱搭乱建、闯红灯还能通过群众举报,那“观看、收藏、传播黄色影视和书刊,拨打色情电话”又该如何监督?
规则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虑规则自身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不然,不管看似多么高调,都会成为制定者炫耀的一种秀。但愿,相关部门在执行上能跟制定规则时一样严格,而不是高喊口号之后,束之高阁;不能“你禁你的,我玩我的”,只图一时热闹。
——资料来源:2011年4月29日《浙江日报》
搞清楚“我是谁”
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对有些人来说,已经有点弄不清了。
在一些人看来,“我”就是某某长、某某总,水平总比别人高,能力总比别人强,站得总比别人高,看得自然也比别人远,所以,我说你听,我说你做,似乎是天经地义。
坐公交,挤地铁,踏自行车,在农贸市场里跟菜贩们讨价还价,去医院看病左等右站……老百姓的这些日常生活,对一些人来说,恍若隔世。不少人不是没有过这样的生活,而是身份“高”了以后,远离了这样的生活。
明明置身群众,却如此脱离群众;明明来自老百姓,却与老百姓这样疏远;明明可以随时还原成老百姓,最真实和最深切地体验百姓生活,却偏偏不去这么做。为什么?重要的原因是,忘记了自己究竟是谁。
久而久之,你忘记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会忘记你;你远离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会远离你。
一位领导同志说得好,对一个执政党而言,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没有群众就没有党,党的最根本的危机是群众不信任,我们最根本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民心向背,决定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稳固还是动摇,得到群众拥护是我们党的根本利益。因此,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工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没有群众路线,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就失去了根基。事实说明,与群众接触多了,官僚主义就会减少;与实际接触多了,主观主义就会减少;与民情接触多了,形式主义就会减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搞清楚自己究竟是谁,不仅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身成长和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更是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执政之基意识的一种自我教育。
——资料来源:2011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基层声音
官场“三陪”很无奈
陪着上级领导检查工作、陪着汇报工作、陪着吃喝玩乐,人们称之为官场“三陪”。日前,一位县委书记无奈地向媒体倾诉,他为了应付各级领导视察和各类检查,一晚上竟然马不停蹄地陪了8顿饭、不知喝了多少酒。言语中充满无奈。
基层领导“三陪”现象早已不是新闻。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基层干部全程作陪变得必不可少,不仅陪视察、陪开会,还要陪吃、陪喝、陪玩。
在许多干部看来,能否接待好上级领导,“三陪”得领导满意,直接关系“乌纱帽”。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一些领导“喜好大场面”,下基层调研、视察讲求排场是产生官场“三陪”的源头。如今,一些领导干部但凡下基层都是前呼后拥。人还未到,就提前要求下面做好周密安排,基层干部自然紧张准备。
一路车队,浩浩荡荡;坐在会议室里,听的是事先准备好的汇报;走的调研点,是早已做好布置安排的地方……这样的视察调研恐怕很难看到真实情况,听到真正民声。而期间,一场场招待酒宴更是应接不暇,少则几人陪同,多则几十人陪同,基层干部有苦难言,但还是要强打精神,因为生怕不够隆重体现不出对上级领导的尊重。
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本是好事,但如果成了基层的额外负担,就让调研失去了应有之意。试想,基层干部如果把太多心思和工夫,花在迎来送往上,还有多少时间去做好本职工作,去关心和服务百姓?
笔者以为,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少些兴师动众,多些微服私访。多些实地走访,多与群众同吃、同住,体验基层百姓生活,杜绝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这样不仅可以让基层干部从“三陪”中解脱出来,专心工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而且上级领导也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基层实情,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资料来源:2011年4月21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