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的路其实是“上”
基层是水之源,木之根。多年以来,各行各业各战线,一直把下基层作为法宝。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不仅仅是新闻工作,各项事业若想取得成功,都需要脚踏实地“接地气”。
走基层,就是要求我们下到基层去。实践证明,下基层和不下基层大不一样。有人觉得,信息化社会了,电话一响声就来,鼠标一点上网去,还需要“亲自走”、“亲自下”吗?确实,想了解情况,现在的办法很多,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群众“面对面”交流,在基层全方位地看看,对人的事态把握和思想触动,肯定不一样!
问题还在于,这基层该怎么下,以什么样的姿态下?不可否认,有些“下基层”活动确实是“下”,满足于“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看完以后吃顿饭”,不办实事、不听真话、不动真格,甚至下去对群众指手画脚,这不是亲民,而是扰民。
这里最好的姿态在于“上”,我们走基层是去学习的,是找方向的,是加深和群众感情的,是听群众声音的。
下基层,实为“上”,因为群众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不管何时,不管经济多么发达,人民群众永远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走基层是为了真切反映群众生活,真心为群众办事,只有服务好了,群众满意了,我们才是好的“服务员”。
下基层,实为“上”,因为群众是老师。我们不能忘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这样,下去后才能真正放下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从基层沃土中获得滋养。我们要多向群众学习请教工作的思路、方法、措施,学习基层工作经验,提高为群众服务的真本领、硬功夫,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
下基层,实为“上”,因为群众在党的心中位置最高。我们应该牢记:“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心中有没有至高无上的人民分量,有没有至真至纯的百姓情怀,决定了我们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牢固程度。
下基层是“下”也是“上”:感情要“下”去,情况要“上”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思考要“下”去,思路要“上”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把思路变成行动;责任要“下”去,信任要“上”来,让群众看到我们的信任和担当精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情决定态度,对群众没有深厚的感情,下基层时就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就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更不能知晓群众所需所盼。所以,下基层可以什么都不带,但千万不能不带感情。
——资料来源:2011年8月22日《辽宁日报》
干部论坛
责尽心安 不计功利
有位在县里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抱怨说,他多年坚持不贪不沾,每天很辛劳,工作很努力,但群众还是有意见,心中常感困惑和郁闷。这种情绪在干部中有一定代表性。
大多数干部确实很辛劳也很努力。每天起早贪黑,为经济发展上项目、筹资金思虑奔波,为保障改善民生而探索,就是节假日也很难有个“歇口气”的机会。换不来满意,其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群众不满意,并不是不体谅干部,也不是不明事理。说到底,干部还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努力”是干部的本分。从担任领导职务那天起,既应时刻记下组织的重托,也应明白群众的期待。群众在眼巴巴地希望你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期盼你屁股坐到群众的“板凳”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渴望你既要洁身自好,更应勤于政务。食人民俸禄,就当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工作当属最起码的要求。
群众满意才是标准。群众瞅着的,是你的努力是否解决了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安定等实实在在的问题,百姓是否真正享受到因你努力工作而带来的成果与实惠。假如你成天忙忙碌碌,却事倍功半、成效低下,甚至将精力耗费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上,辛劳在应对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中,或是奔波于觥筹交错的接待里,群众怎么会没有意见?“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干部成绩的大小,群众是裁判;努力不努力,群众满意是标准。不然,你尽管“努力”得满头大汗,群众却不知你为谁而干;整天累得够呛,群众却不买账;自感尽其所能,群众却不领情。王伯祥曾在山东寿光任县委书记五年半,使该县发展为全国百强县第二十四名。20多年后,他的名字依然为寿光人民所传诵。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职努力为人民,退休后22年一心带领群众造林致富,并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被群众誉为“草鞋书记”。相比这样的“努力”与“辛劳”,有抱怨的领导干部都需要深思。百姓心里有杆秤。一方面,形象工程蒙哄不了群众,掺水的政绩欺骗不了群众;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确因客观条件和环境限制难以速见成效的事情,只要尽心尽力了,就不必计较是不是得到夸奖。群众决不会只看效果不管过程,把板子全打在干部身上。
“廉政不做贪官,勤政不当懒官,仕政不为庸官。”责尽心安,不计功利,才能放下抱怨,放平心态,聚精会神地想民需、体民愿、帮民困、解民难,切实将应有的“努力”转化为群众的“满意”。人民论坛:责尽心安 不计功利--中国共产党新闻
——资料来源:2011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要关心后备干部成长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既是历史的生动写照、现实的深切呼唤,也是对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殷切期待。后备干部作为广大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关心后备干部成长对于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心后备干部成长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后备干部队伍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用好用活后备干部,让后备干部才尽其用,既能为各级领导班子补充新鲜血液,也能发挥带动效应,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指明方向;既有利于正确把握和解决好选人用人问题,也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进而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关心后备干部成长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充分认识到,育好人才、带好队伍也是政绩。既要当好首长、又要当好“校长”,要甘做人梯。后备干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正做到有爱才之心,以求贤若渴的精神,广纳精英、招揽才俊;有识才之智,锤炼茫茫人海中选拔尖子的火眼金睛;有容才之量,以大海般的胸怀容才纳才;有用才之艺,知人所长,使人才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组织部门在进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时,要增加对后备干部培养、使用情况的考核,从制度层面推进领导班子搞好后备人才培养。
关心后备干部成长的核心是善于搭台子、敢于压担子。要大胆使用基本素质比较高、能力较强、有培养潜力、在基层一线表现突出的后备干部。要为后备干部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优秀人才开辟“快车道”,允许他们“小步快跑”。对他们要正确看待,关心爱护,积极引导,合理使用,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要注意避人之短。要允许后备干部犯错误,充分发挥后备干部敢打敢拼的作风,不能犯点错误就一棍子打死,要积极帮助、正确引导,使其早日成熟。
关心后备干部成长的关键是要备用结合。备和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备是用的前提和基础,用是备的结果和归宿,使用是最好的培养,也能有效的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只有适时起用,后备干部工作才有生机与活力。要优先使用能够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思路有能力有实绩的优秀后备干部,切实把那些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后备干部选出来,把那些埋头苦干、重视打基础利长远、为民清廉、务实不做秀、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推出来,把那些不找关系、不走路子、不跑门子的后备干部用起来,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后备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让老实人吃亏。要关心后备干部成长 --中国共产党新闻
——资料来源:2011年8月22日《人民网》
社会声音
医德不能被“麻醉”
8月24日晚10时许,上海宝山区宝钢医院手术室突发火灾,一名正在接受截肢手术的全身麻醉病人不幸身亡。事发时,手术室内有至少6名医护人员在场,他们发现隔壁房间起火后相继撤离,手术台上的病人无法逃离,最终不幸身亡,死因可能是窒息。
网友纷纷将这几名医务人员比作“范跑跑”予以谴责,其实这6名医护人员比“范跑跑”还要可恶。原因有二:一是火情虽然危急,但尚不至于像地震突发那样危急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何况火情发生在隔壁房间,不要说医生来得及逃生,帮助病人一起脱离险境也应该能做到;二是“范跑跑”面对的是有行为能力的学生,他们自己能够跑,而这几名医务人员面对的是位全麻病人,当时毫无行为能力,如医生不施以援手必定丧命。如果“范跑跑”该面对师德堕落的谴责,那这6名医务人员的行为更让公众为医德沦丧担忧。
从媒体提供的起火后的手术室照片看,火情并不特别严重,也没有造成其他病人和医务人员的伤亡,唯独这位正在接受截肢手术的病人因为全麻无人救助窒息而亡。撤离后的6名医务人员中,如果有人良心发现,在看到火情不是十分猛烈的情况下,返回手术室,采取开窗、捂湿毛巾等应急措施予以施救,说不定还能保住患者一条命。令人遗憾的是,6人再无后续补救行为。患者被麻药麻醉了,而这些医生的灵魂究竟被什么麻醉了?相比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丁欣医生,这6名医生当感到无地自容。8月24日《扬子晚报》报道,8月17日,苏州市金门路上发生一起车祸,一名伤者倒在血泊之中。这时,乘车路过的丁欣医生上来,跪在柏油路面上,对嘴中还在冒血的伤员进行人工呼吸。这一幕感动了许多网友,亲切地称她为“苏城最美白衣天使”。当记者询问她为何要“跪地救人”时,她说:“当时我没有多想,作为一名医务人员,遇见有人受伤,需要救助,我是绝对不能离开的,肯定要留下来进行施救。”其言其行,可谓是忠实地履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
每一位医生都不能忘记希波克拉底誓言———“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1948年,世界医学会在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基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宣言》,在医生与病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上,提出了“一个医生所承诺的促进病人利益的义务”,其中第一项义务就是:“将病人的利益置于我专业实践的中心,并在情况需要时置于我自己的自我利益上。”医乃仁术,对于医疗行业从业者而言,医德在某种程度上比医术还要重要。在危急时刻,全身麻醉的病人被抛弃暴露了某些医务人员医德严重缺失的现状,医疗卫生行业应当以此为鉴,认真补一补医德课。不知这6名医生是否该为患者之死承担刑事责任,但毫无疑问,他们必须因为自己的怯懦行为承受道德谴责。期待那些医德被“麻醉”的医生尽快醒来,否则,类似的悲剧很难说不会再次上演。
——资料来源:2011年8月25日《新民晚报》